时间:2020-10-16 11:02:07
新疆是我国杏最大最集中的产区,其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新疆的鲜杏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作为鲜食果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杏采收期集中,且正值高温季节,采后在常温下放置几天,果实会变软、品质、风味迅速下降并出现腐烂,杏在贮运期间腐烂损失高达30%-40%。研究表明,引起杏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有链格孢、青霉、根霉。其中,链格孢是引起杏低温贮藏和冷藏运输腐烂的优势病原菌,且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在杏生生长期间就可能侵染果实,以潜伏状态存在于果实组织中,在果实采收后引起果实腐烂。
采用化学杀菌剂是目前控制杏采后烂损、延长贮藏期的有效手段,但化学杀菌剂的大量使用不仅会产生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也导致了抗药菌株的产生,而且难以控制病原菌潜伏侵染而引起果实的腐烂。因而需要寻求新的安全高效的防腐保鲜技术以逐步取代和减少化学杀菌剂在果蔬上的使用。
壳寡糖(又称寡聚氨基葡糖)是壳聚糖降解得到的聚合度为2-20的水溶性低聚糖,是一种有效的植物抗性激发子和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诱导剂。壳寡糖的一般物理性质与壳聚糖具有较大的差异,壳寡糖不具有壳聚糖的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如成膜性、形成高粘度溶液等,但壳聚糖只能溶解于酸性溶液中,而壳寡糖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且在溶液中很稳定,这对于壳寡糖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壳寡糖对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病害较好的防治效果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近些年以园艺产品为试材研究壳寡糖控制园艺产品采后病害的可行性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对芒果等果蔬贮藏品质的保持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以及在番茄的研究中可增强抗性及诱导效应等。但国内鲜见开发出行之有效的杏贮藏保鲜技术。因此本论文研究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壳寡糖在采前果实应用上提供理论参考。
1、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硬度的影响
果实硬度下降主要是由于原果胶被逐渐分解,壳寡糖处理可能抑制了果胶酶的活性,延缓了果实硬度的下降。邓丽莉等在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柑橘果实硬度的研究中,证明了采前壳寡糖处理对于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具有一定的作用。本实验经采前壳寡糖处理的杏果实在维持硬度的作用中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但不同浓度壳寡糖处理过的杏果实硬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壳寡糖的最适适用浓度有关。
2、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叶绿素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叶绿素酶的分解和自由基对叶绿体稳定的破坏,从而引起叶绿素的降解。壳寡糖处理可能抑制了叶绿素酶和脱镁叶绿素酶的活性延缓了叶绿素的降解。在壳寡糖对柑橘的研究中也指出,壳寡糖处理可以提高抗氧化性酶的活性。在本实验中,浓度为0.50%的壳寡糖处理较好的保持了叶绿素的含量,可能是由于壳寡糖提高了杏果实抗氧化性酶的活性,减少了自由基的生成,从而保持了叶绿体的稳定。
3、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可溶性固形物在杏果实的贮藏过程中,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在下降,这是由于杏果实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在相关酶的作用下降解为可溶性的糖类,增加糖的含量。但是在后期由于呼吸的作用,会大量的消耗糖,造成可溶性固形物下降。
4、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含酸量是影响果实风味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果品贮藏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本试验中,浓度为0.05%的壳寡糖处理较好的保持了可滴定酸的含量,这与壳寡糖处理红橘的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效果是一致的。
5、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病情指数的影响
目前有研究认为壳寡糖减少果蔬采后病害的发生主要通过2个途径,一是对一些腐败真菌起到直接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二是壳寡糖诱导果蔬产生一系列防御反应而增强自身抗病性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浓度的寡糖可能会启动植物体内不同的信号途径,适宜的浓度可诱导胁迫启动植物的防御途径。这说明,只有当壳寡糖达到某一适宜浓度时才能有效启动果实抗性反应机制。
在本试验中,浓度为0.05%的壳寡糖对杏果实贮藏期间的发病率抑制效果最好,这可能是因为浓度为0.05%的壳寡糖既对杏果实表面的病原菌有直接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又有效启动了杏果实的抗性反应,而浓度为0.01%和0.25%的壳寡糖可能不是启动杏果实的抗性反应的适宜浓度,对杏果实发病率的抑制可能主要是对病原菌直接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但寡糖对果实采后病害抑制作用的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结论:
在本实验中,不同浓度的壳寡糖处理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中以浓度为0.05%的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贮藏品质的保持效果最明显。可有效地保持杏果实的硬度和叶绿素的含量,延缓抗坏血酸、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上升,降低杏果实的呼吸强度和发病率。
来源于刘豆豆,《采前壳寡糖处理对杏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一文